“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出自《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意思即春夏季节自然环境是温暖甚至炎热的,为阳气盛的时节,人体阳气也相应需要保养;秋冬季节自然界阴寒之气盛,人体也当顺时保养阴精。这一说法体现了《内经》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相呼应,这样一种生态养生的理念。《内经》屡次论述,阴阳二气的运行规律是整个自然界万物生化的总法则,也正是因为这阴阳二气,人体与自然有了一致性。生命要想健康、长久,则需要遵循这一规律,使人体的阴阳二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二气运行规律相一致。
对于这句经文普通老百姓或许没怎么听过,但是日常生活中却有很多细节是遵循了这一古训。如我们讲“春捂秋冻”,春天尽量注意保暖,有保护人体阳气之意,秋天则略略注意不要穿得过多,因为这时要开始考虑的是顾护人体的阴气了。再如我们讲“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天气热却要吃大热的姜,旨在通过食补来养阳气。到了冬天,气温低,人的活动也减少,这时吃一点萝卜,可以帮助消化,行人体之气。又如临床上我们讲“冬病夏治”,也是从这个角度考虑。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多是因气温低引起的。尤其一些陈年痼疾,如肩周炎、腰腿痛,都是人体阳气不足、外界气温又低的时候容易发作。尽管我们无法控制四季更迭,但是我们可以在夏天补养一下自身的阳气,借助外在的高温,使这些因受寒而侵犯人体的疾病得以祛除,则是事半功倍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