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及药用部位】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本草论述】《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茎横生于地面,上有很多黄褐色纤维,下生多数粗而长的须根。叶基生丛出,线性,质稍硬,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直立,上生鳞片状小苞叶,穗状花序狭长,花绿色或紫堇色,花被片6,排成2轮,长圆形,有3条淡紫色纵脉;雄蕊3,花药丁字形,子房3室。蒴果长卵形,种子三棱形。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现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我国北方多数地区。 【性味功效】苦、甘,寒。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常用配方】1.治温病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 知母12g,石膏30g,甘草、粳米各10g,水煎服。2.治肺热咳嗽,痰多黄稠 知母、浙贝母各12g,水煎服。3.治阴虚燥咳,咽干 知母、麦冬各10g,川贝母6g,水煎服。4.治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 知母、黄柏各10g,熟地30g等制成知柏地黄丸服用。 【主要化学成分】含知母皂苷,杧果苷,异杧果苷,胆碱,尼克酰胺,鞣质,烟酸,知母多糖以及铁,锌,锰,铜,铬,镍等微量元素。 【现代研究】药理研究显示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有降血糖,解热,镇咳,祛痰,利胆,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急性风湿热,糖尿病,慢性气管炎及慢性肾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