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证拾萃
-
角药鼎立
角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等配伍原则,通过辨证论治,采用相互促进、相反相成等作用的3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的方药组合模式 。角药一词由杨发贵首次提出,且认为其构成条件为3药之间存在相须相畏、相反相成或协同相辅关系,3味药组中能占其中之二者方可称之为角药。马氏认为“角药”与方剂单行、相须和相使等类似,其介于中药和方剂之间,成“三足鼎立”、“互成犄角”之势,3味药物有类似功效,互相叠加,疗效产生扩增效应;或功效虽不能相互增效,但各展所长,激发新效应;或相畏相杀,毒消副减,效显不伤正。通过 3 种中药合理巧妙配伍,获得变化无穷的功效,有三生万物之妙,且在临床应用有助应对复杂病机。马氏在脾胃病论治善用“角药”,归纳为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和相克相生三种结合模式。
(一)相辅相成
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引经等方面类似或者主要功效类似的3味中药配伍应用,可扩增其疗效。
1. 玫瑰花、佛手花、梅花
(1)解析:玫瑰花、佛手花、梅花均为花类药,其质轻薄,香而升脾醒脾,味甘性平而和胃不伤阴,同时可调达肝木。玫瑰花,甘、微温、微苦。《本草正义》:“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通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佛手花,辛、苦、温,其性味功用次于佛手柑,《本草便读》曰:“佛手,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本草再新》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嗝反胃,消癥瘕瘰疬。”梅花,性平、味微酸。《百花镜》言其“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2)功用:三花相须为用,重在芳香疏气,可用于调畅气机、和胃健脾,理气而不碍胃阴,芳香以升脾津,尤善治疗肝胃气滞之脘腹痞满,嗳气纳呆,胁肋胀痛等。三药轻灵平淡,深契中焦相反相成的生理机制可谓调中焦气机之圣药。可用于中焦脾胃病诸证之中,在胃阴亏虚证,可在养阴润燥剂中佐入,以畅达气机,防阴柔滞气碍脾;在阳虚脾弱之证中佐入,可芳香醒脾升脾,以助脾运。三药一般剂量均5~6g。
2. 延胡索、甘松、生白芍
(1)解析:延胡索、甘松、生白芍,均存理气止痛之效,合用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醒脾开胃,达调气止痛之效。延胡索,味辛、苦,性温,《本草纲目》说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甘松,味辛、甘,性温。《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 生白芍,苦、酸,微寒,《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前两者为理气活血药,辛温而行气活血,生白芍为养血平肝之品,酸甘而不耗阴伤血,三药相使为用,重在调气止痛。
(2)功用:三药相伍,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醒脾开胃,行气止痛。疼痛辨治不外虚实,实痛为不通则痛,成因有气机郁阻,血瘀停滞、寒凝痰阻、食积虫积等,虚痛为不荣则痛,由气血亏虚、经脉虚弱所致。不论何种疼痛其气滞应贯穿始终,在诸痛症中三药相使而用。一般剂量延胡索15~20g,甘松10g,生白芍30g。
3.白及、淡豆豉、焦山栀
(1)解析:白及、淡豆豉、焦山栀三药相配,味辛苦甘涩而寒。白及,《本草正义》载其“辛苦而寒,故能消散痈肿性属血热者;脂多而黏,则能疗败疽之死肌;可除胃热”。《本草经疏》:“入血分以清热,散结逐腐”。《滇南本草》载其可“补肺虚”。淡豆豉,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经。栀子配合豆豉,名为栀子豉汤,原《伤寒论》用于“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等症,两者相使之用,苦辛相佐,清透相济,透泄膈热。三者均为苦寒之品,可清除邪热,其中白及作为主药,直中胃表,苦降清胃热,甘缓和中气,胶黏而生肌,一药“涩中有散、补中有收”的双向特性;白及补肺虚,焦山栀清肺热,淡豆豉透肺热,兼调肺,防母病及子、土虚及金。
(2)功用:三药相配,清补同行,清胃生肌,马氏常用于胸膈热证、中焦湿热、肝胃郁热等导致嘈杂、烧心、反酸、灼热疼痛等诸症。白及常用剂量6~8g,栀子常用剂量15g,淡豆豉10g。
4.鸡内金、神曲、生麦芽
(1)解析:鸡内金,辛味甘平,入肝、胃、小肠、膀胱经,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化积之功。临床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化,食欲不振等证。张锡纯云:“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神曲,辛、甘、温,归脾、胃经。具消食和胃之效。《药性论》曰:“化水谷宿食,癓结积滞,健脾暖胃。” 生麦芽,甘,平,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之功。《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三药合用,在于生脾胃之气,辅以消食化积。
(2)功用:三药配合,开胃口,增食欲,健脾气,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纳谷不化,或病久脾胃虚弱,不饥食少,食后腹胀,完谷不化等症。常用鸡内金10g,神曲10g,生麦芽20~30g。
5.大黄、枳实、厚朴
(1)解析:大黄、枳实、厚朴,药少力专,直折积滞,形如弈理“布势”之“厚势”,气行结开,便通热清,浊降清升,邪气得去。大黄,味苦、性寒。气味重浊,降而不升,泻而不补,最善攻肠胃积滞、大便坚实之症。枳实,味苦、性微寒。行气开痞。厚朴味苦、辛,性温。行气除满。三者皆归脾、胃、大肠经,大黄攻下实热、推陈出新,厚朴行气除满,枳实下滞消痞,合用可见经典方剂: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大黄汤。
(2)功用:三药合用,共使气行结开,便通热清,浊降清升,邪气得去,正气得复,体康无恙。腑气内结,欲调脾胃,以通下为先。三药可根据煎煮法的差异,灵活应用,先煮枳实、厚朴,后入大黄,攻下力强;若三者同煮,则攻下力缓。用于实热便秘证,此时大黄用量宜大,甚至10g或以上,宜后下;若用于气滞热结以胸满胀为主症,枳实、厚朴用量宜大,可同煮。大黄常用剂量6~10g;厚朴、枳实常用剂量8~10g。
6.蛇六谷、香茶菜、郁金
(1)解析:蛇六谷,味辛,性温。化痰散结,散瘀消肿。作为常用的“抗癌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香茶菜,味辛、苦,性凉。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适用于多种肿瘤,尤其对于肠胃道方面的肿瘤应用更多,两药一温一凉,寒热并用,共奏抗癌消毒之功。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清心解郁等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郁金提取物具有抗胃癌细胞的作用。三药配伍,一方面取于其中医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之效,寒温并用不伤中焦正气;另一方面按现代药理研究,具有协同抗肿瘤提高免疫之效。
(2)功用:蛇六谷配香茶菜、郁金,寒热并用,能纠正复方整体的寒热偏性,尤适用于寒热不著者,常用量蛇六谷 10 g(先煎),香茶菜30 g、郁金15g。
7.藿香 佩兰 砂仁
(1)解析:藿香,味辛,微温,入肺、脾、胃经。本品辛香发散,功善芳香化湿、开胃止呕、发表解暑。《本草图经》曰:“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池坂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佩兰,味辛,性平,归肺、脾、胃经。有化湿、解表之功效。《本草经疏》:“兰草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则上来诸证自瘳,大都开胃除恶,清肺消瘐,散郁结之圣药也。” 砂仁,辛温,入脾、胃经。其辛散温通,芳香化湿,醒脾开胃,消食止呕;并能温脾止泻,行气止痛。治疗脾胃虚寒,脘腹胀痛,纳呆食少,恶心泄泻。三药均为芳香化湿之品。
(2)功用:三药相须合用,辛散而不峻烈,温煦而不燥热,外能发散表邪,内能化湿祛浊,以达芳香化湿,暖脾开胃之效。可用于脾胃湿证,伍以苦寒药可治湿热引起口中甜腻、口气腐臭、恶心呕吐,腹痛脘闷诸症;伍以苦温药可治口淡无味、脘腹胀满、泄泻便溏诸症。藿香、佩兰常用剂量均为10g,砂仁3~6g(后下)。
8.制黄精、玉竹、石斛
(1)解析:黄精,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其健脾益肾,补气养阴,通过酒炙,粘液质被破坏并去掉,滋而不腻,补益作用增强,兼有通经络之功。玉竹,甘,辛平,入肺、胃经。平补而润,玉竹补而不腻,不寒不燥,故有“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平补而润,兼除风热”之功。石斛微寒,归胃、肾经。可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本草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现代药理学研究,石斛有增强胃液分泌作用,能促进胃泌素的大量分泌,进而刺激胃黏膜壁细胞分泌更多胃酸,在促进胃肠蠕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胃喜润降,“阳明胃腑以润为降”,故三药合用“以甘养胃,以润降胃”。
(2)功用:三药配伍,甘凉润通,滋阴养胃,俾“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对胃脘隐痛,灼热,口干,饥不欲食,舌红少津等胃热阴虚证效果较好。常用剂量:制黄精10g,玉竹15g,石斛12g。
9.枇杷叶、柿蒂、刀豆子
(1)解析:枇杷叶,味苦、微辛,性微寒,入肺、胃经。《本草纲目》:“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柿蒂,苦、涩,平,归胃经。《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刀豆子,味甘,性温,入脾、胃、大肠、肾经。《本草纲目》:“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三者均有下气止呃逆之效,用于顽固性呃逆、嗳气。
(2)功用:三药配伍,重在下气止逆,三药合用枇杷叶偏寒,刀豆子偏温,性平和也。若有胃热重者,酌加清胃之药相伍,若胃寒甚者,改枇杷叶为苏叶。常用枇杷叶为10g,柿蒂10g,刀豆子20g。
10.柿蒂、苏叶、沉香
(1)解析:柿蒂,性平,味苦、涩,归胃经,降逆止呃,为性平之降呃逆要药。苏叶,味辛、香,性温,入脾、肺二经。《长沙药解》:“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沉香,辛苦,温,入肾、脾、胃经。降气温中,暖肾纳气。《本经逢原》:“沉水香专于化气,诸气郁结不伸者宜之。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达肾,摄火归原……同紫苏、白豆蔻,治胃冷呕吐……沉香降气散用之,取其散结导气也”。三药相合,以降气为主,能温中降逆,散寒止呃。
(2)功用:三药配合,以降为主,散寒和中,主治寒邪内扰形成声弱音小的呃逆等证,但临床若患者声高音大的呃逆,常改苏叶为枇杷叶,以肃降为主,寒温共用,降逆止呃。因目前沉香价格高,一般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呃逆。常用剂量柿蒂10g,苏叶(枇杷叶)10g,沉香3~6g。
编辑人:张晴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