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媒传染病是指以蚊、蚤、蜱等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方式使病原体通过血液进入人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虫媒可以传播的疾病有登革热、疟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正值春末夏初,天气潮湿闷热,又到了蚊、蚤、蜱、虱等动物的活跃期,也到了这些虫媒传染病的高发期,不同的虫媒传染病,其症状各有特点。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季节流行的几种虫媒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由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典型症状为:
高热:突发高热(40℃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关节痛、肌肉酸痛;
三红:面红、颈红、胸红;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皮疹或出血疹。
预防措施:
一、使用防蚊液防止蚊虫叮咬,使用纱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室内。
二、及时清理室内外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清除或倒置室内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
三、日常生活或外出活动应注意采取防蚊措施,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产品,防止蚊虫叮咬。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蚊媒传染病,正在患病的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按蚊是本病的自然传播媒介,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寒战、高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预防措施:
一、预防疟疾,关键是防止蚊子叮咬和输入性继发本地病例发生。
二、在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史;在疟疾流行区,要防止蚊虫叮咬,出现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就医。
三、从疟疾流行区入境的发热病人,应尽快到当地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旅行史;诊断疟疾后,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是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发热,可高达40℃)、全身不适、乏力、头疼、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重症患者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
预防措施:
一、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清除房前屋后杂草和垃圾。
二、加强个人防护,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栖息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等驱避剂进行防护,也尽量减少与带蜱的家畜或宠物接触。
三、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四、及早就医。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型脑炎患者多数发病较急,首先出现发热,体温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头痛,有的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以有惊跳和嗜睡等症状。
预防措施:
一、灭蚊、防蚊,注意杀灭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
二、做好爱国卫生工作,消灭蚊虫孳生地,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带病毒率。
三、预防接种,及时接种乙脑疫苗保护,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