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西苑医院合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是北京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国际针灸和中医药学历教育的教学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西学中班”基地、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影响力。
为促进我市实现更加全面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满足辖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2024年,我院和北京西苑医院正式开展中医药服务帮扶合作项目,在专科指导、人才培养、教学科研、远程医疗、双向转诊、中医文化传承等方面达成协定,进一步推进专科区域影响力取得显著提升。
二、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合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全国一流、举世闻名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拥有两院院士、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名医名师资源十分丰富,科研实力雄厚。自2017年起,我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启动交流合作,在府前院区(阳明国医馆)建立国家级名中医严世芸和王庆其工作室,定期邀请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沪上名医来姚坐诊带教。
三、与浙江省中医医院合作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31年,是国内中医医院系统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也是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卫生工作提出的“双下沉、两提升”要求,自2019年两院建立紧密型医疗合作关系以来,浙江省中医院重点扶持我院乳腺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和肿瘤科、肾病等学科建设,选派专家开展专家门诊、查房、会诊、手术、疑难病例讨论、教学及远程会诊等活动,逐步实现上级优质资源下沉服务县域的宏伟目标。
四、与浙二医院合作泌尿外科合作
浙二医院泌尿外科是全国钬激光微创手术治疗示范基地,我院长期与其保持业务指导关系,浙二医院泌尿外科定期派专家来院坐诊和手术,指导我院率先在本市开展钬激光治疗泌尿系结石,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此外,我院泌尿外科成立了浙大二院泌尿外科微创工作室,在浙二医院泌尿外科的帮扶下,常规开展腹腔镜下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泌尿全系肿瘤以及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开展显微、微创手术,与中医中药技术相结合,确保创伤小,疗效高,负担轻,恢复快,为保障姚城百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保驾护航。
五、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合作
自2017年我院和李惠利医院签订专科托管协议以来,以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两个被托管科室作为“双下沉、两提升”的突破口,逐步实现市、县、镇医疗一体化,还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全力推动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此外,我院借助李惠利医院的先进理念和医疗技术,在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和学科建设,提高县域危重病和疑难病的诊治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的就医格局。
六、与宁波市第二医院的合作
宁波市第二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西医医院之一,是省首批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5年进入全国百强、获A+评级,近3年均排名宁波市第一。
贯彻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宁波市第二医院在足踝外科、关节外科、神经内科、 血管外科、胸痛卒中等专业对我院开展扶持工作,依托其雄厚的诊疗技术力量,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及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我院不定期派遣相关人员赴李惠利医院进修学习,使本院的专科水平及科教研方面有质的提升,逐步在本区域形成一定竞争力,打出独具特色的专科发展群。
七、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
自2009年10月起,我院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成为其教学医院,我院致力于在教学管理、实训实践教学、师资建设、专家交流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学校积极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共同创新,共建院校合作。
八、与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合作
自2008年3月起,我院与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合作,双方以此为契机,共同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深化医学教育与实践结合,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努力为社会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九、与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现为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合作
自2013年5月起,我院成为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教学医院,我院依托充足的临床教学设施设备,丰富的师资和教学经验储备、配合建设起高标准临床教学医院,承担起该校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重要任务。
十、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作
自2022年3月起,我院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并成为其实习医院,对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教学,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中医诊疗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致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综合型医学人才。
十一、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
自2024年5月起,我院成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与该校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共同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助推院校共同发展。